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1-11 景观考古与遗址保护 | 气候变化与绿色基础设施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LAVISION
2024-08-31

《风景园林》2021-11 | 195 Vol.28

专题1:景观考古与遗址保护

专题2:气候变化与绿色基础设施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景观考古与大遗址保护

郑曦

点击查看全文

洹水,沿太行东麓蜿蜒南下,辗转于丰腴富饶的安阳小平原,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殷商故都。寻着甲骨文传递的隐晦信息,历经90多年的科学考古发掘,这座长眠于地下3 000多年的商都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迥异于“商朝五迁”建立的亳、嚣、相、耿、庇、奄等有着明确城垣的早期王城封闭形象,盘庚在此规划的商都大开大合,将洹水作为殷都规划的核心要素,所有功能都依洹河两岸布置展开,绵延超过10千米。一条横贯东西的主干水渠流经几乎半个殷墟,与东南方向的众多支渠形成的枝状水系,保证居民区与作坊区生产生活给水与运输的便利。“两纵三横”的都城干道穿越殷墟腹地,覆盖王族居住与宫殿宗庙区域,昔日车马纵横痕迹犹存。大规模的水系与路网无一不验证了晚商时期的都邑是人工介入自然系统重塑人居环境的结果。它们同甲骨文、青铜鼎等文物遗产一样,讲述着商代晚期的灿烂文明,是证明殷墟为晚商都邑的有力证据。



专题1:景观考古与遗址保护

遗产廊道的深刻鉴别与再发现——日本线性历史景观研究中的历史地理学先发探查与解析

钟翀

摘要:景观考古学的前期探查需求,及其与风景园林、古建筑学等相关学科的学际综合研究的发展,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出新的要求。现代日本史地学者对于古驿道系统、历史性街道系统等遗产廊道的深刻鉴别及创造性的再发现表明:基于历史背景考察、文献记录核检、大比例尺地图与现场实勘比定等复合分析的历史地理学先发探查与解析方法,对于此类线性景观的历史演变与复原研究来说是一种既具研究效率、又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对中国开展景观考古研究与大遗址保护也深具启发意义。

关键词:遗产廊道;历史地理学解析;日本古驿道;景观考古学

滋贺县湖东地区古东山道(今中山道)发掘现场



遗产景观的韧性设计——历史庄园景观保护与发展的景观导向区域设计方法

著:(荷)斯特芬·奈豪斯 (荷)保罗·西森 (荷)爱丽兹·斯托默 - 斯密斯  译:张清然  校:蔡佳秀

摘要: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对圩田景观、历史村庄及其周围环境,以及那些不能只被当作“纪念碑”来保护的考古景观等文化遗产景观的管理和保护有重大影响。本研究主要关注历史庄园景观,即由乡村庄园及其所在土地决定其特征的景观。首先,气候适应是一项重大挑战,亟须解决由于温度升高而导致的水资源“盈亏”与植被的变化。此外,持续的城市化与人类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也给庄园景观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如何应对由城市化带来的空间碎片化问题,以及如何回应休闲旅游业需求的增加而带来的庄园产权转换和功能置换等问题,是现如今庄园景观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些挑战的复杂性需要从区域或“直升机”视角(helicopter   view)来理解庄园之间的系统性关系和内涵,从而找到各利益相关方可协作的平台。以荷兰格尔德兰省(Gelderland)为例,介绍一种基于景观的区域设计方法来理解、规划和设计历史庄园景观,即“通过设计来保护”的方法:以历史景观的空间发展结构为基础,执行核心利益相关者全过程参与机制,结合以图像为主要媒介的沟通方式,建构基于合作与共创的空间策略与准则。这是如何利用设计研究以及通过设计进行研究的典型例子。

关键词:韧性景观规划管理;区域景观设计;文化遗产景观;遗产庄园景观;利益相关者参与

意大利都灵附近作为区域整体景观设计一部分的皇家狞猎宫——Stupinigi



| 基于景观考古学的皇家祭天遗址探析——以北魏坝顶圜丘为例

赵忆  周娉倩  许超然  刘庭风*

摘要:一系列重大皇家祭天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以“文化考古”为主的各类天文遗址景观是观察人类文化与信仰的直接证据。为探究皇家祭天遗址所反映的空间特征与文化特征,通过对皇家祭天场所进行分类、探源,总结“郊”“丘”“坛”等祭祀形式的发展与演变趋势。以北魏时期蜈蚣坝圜丘遗址为例,通过景观考古学的“遗址还原—信息解读—特征归纳”研究方法,借助ArcGIS、Global Mapper软件与卫星影像图,直观地呈现空间环境、遗址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现圜丘遗址是边疆山脉和北魏六镇城池防御系统的重要部分,并且圜丘遗址作为祭祀场所,不仅兼具宏大、粗犷的北魏景观特征与鲜卑民族特色,还蕴含“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等原始宇宙观与环境观。进而总结遗址本体与多层级社会及环境结构的关系,以期为未来大遗址系统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景观考古学;皇家祭天遗址;风景园林;天文考古学;北魏圜丘;遗址保护

基于景观考古学的皇家祭天遗址研究框架



汉代西域屯田景观空间考古研究——以米兰遗址为例

骆磊

摘要:中国的屯田制度正式确定于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9年),是我国古代在边疆地区推行的军事农业制度。中国历史上历代大一统的中央王朝都把屯田制度作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国策。基于高分辨率国产高分一号卫星(GF-1)遥感影像、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S-1、LS-7)遥感影像和ASTER全球数字高程模型(ASTER-GDEM)数据产品,利用“斑块–廊道–基质”景观模式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楼兰古国附近的汉代米兰屯田景观进行空间考古研究。利用多源卫星遥感解译绘制了扇形的米兰屯田古灌区,并对7条干渠进行了空间分析与综合制图。综合利用遥感、GIS等技术估算得到米兰屯田最大的绿洲灌溉农业面积,超过8 000 hm2。运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对米兰屯田景观的总体空间结构进行景观考古探讨分析,并引入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有的“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MODES),讨论MODES三个子系统在米兰屯田景观中的作用与特征。米兰屯田景观空间考古研究为认知与理解汉代西域屯田景观提供全新视角。

关键词:屯田景观;空间考古;卫星遥感;米兰;丝绸之路

米兰在古丝绸之路的位置图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通天河流域岩画景观分布研究

张宇程  何捷*

摘要:景观考古视角下岩画的价值不仅仅是图像语义本身,更是先民与环境互动产生的遗迹,尤其是岩画的分布特征可以作为理解历史环境变迁和人地关系演化的重要切入点。以通天河流域岩画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考古调查报告对已发现岩画点进行整理,利用GIS平台构建岩画数据库;然后运用K均值聚类法将岩画依据空间位置划分为4个岩画群,进一步选取影响岩画分布的8个潜在变量,综合运用成本表面分析法、累积可视域法等方法计算并提取对应变量的空间属性信息;运用最大熵模型对通天河流域岩画整体和各岩画群分别建立考古遗址预测模型。结果显示:该地区各岩画群彼此间分布特征差异大,但岩画群内部具有相似性。从上游早期至下游晚期的岩画,其分布受河流、遗址点可达性的影响逐渐减小,受高程、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影响增大,这种变化是对该地区早期人类迁徙与适应环境过程的反映。最后,结合预测结果绘制出各岩画群潜在的分布概率图,可作为岩画景观保护范围划定的依据。

关键词:景观考古学;最大熵模型;岩画;空间分析;考古遗址预测模型;通天河;人地关系

通天河流域岩画分布



恐龙遗迹公园

NFO事务所

      位于蒙·佩林露营地中的恐龙遗迹公园(Paleo Park)是一个以激活贝尔海岸的这一考古遗迹为目标的综合体,包括水上主题乐园和教育研究基地,占地面积超过 16 000m2。公园中所有封闭设施都采用绿色屋顶,外观上采用流线形式,以最大程度顺应自然地形。从屋顶的教育长廊向下看,能够看到宽阔的水池,它的形状就像一只恐龙。

俯瞰恐龙泳池



专题2:气候变化与绿色基础设施

1980—2015年气候变化对中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影响

王龙欢  贾炳浩*  戈晓宇

摘要: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生态支撑体系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北京、上海、广州为研究案例,分析1980—2015年气候要素、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形态特征演化,从空间分异和时序演变特征2方面分析与揭示气候变化对中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影响,3个典型城市的年平均气温在过去35年呈显著上升趋势;3个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面积在2000年明显增加,2010年和2015年城市扩张速度减缓,使得温度有所降低。最后,阐述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启示,以期加快推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关键词:气候变化;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空间分异;时序演变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变化


延伸阅读:

[1] 刘长松.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功能定位及应对策略[J].风景园林,2020,27(12):75-79.



气候变化对城市植被的影响研究综述

董丽  邢小艺

摘要:城市植被的生长发育受到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从而限制了其生态系统服务的稳定供给。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城市植被的影响对于提高城市植被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适应性、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及保障景观可持续性十分重要。对国内外学术论文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归纳后,对气候变化影响城市植被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阐述,旨在增进风景园林及相关行业人士对此方向的了解与关注。当前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植被的生长状况、树种构成、物候特征、植物景观及生态功能等多方面产生了显著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既包括延长植物生长期等积极影响,也包括以下负面影响:气候变暖加速植物衰老;极端气候现象对植物生长构成胁迫;城市气候适宜生境(climatically-suitable habitats)减少导致树种多样性下降和生物入侵风险增大;气候变化带来的物候变化导致群落种间关系及植物季相景观改变;物候期的年际波动增加了游赏活动时间安排及物候相关疾病发生期预测的不确定性等。整体上负面影响更为突出,表明气候变化为城市植被带来的挑战远大于机遇。而目前此领域在中国开展的研究尚显不足,未来值得更多关注。 

关键词:城市植被;气候变化;生长胁迫;生态适应性;树种构成;物候特征;植物景观



气候变化背景下滨海地区园林树种抗风性研究进展

张德顺  刘鸣  姚驰远  陈陆琪瑶

摘要: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台风给中国滨海地区生态安全带来重大威胁,在众多应对措施中,抗风树种选择是风景园林规划的基础。在阐述台风对中国滨海地区危害的基础上,从风灾后的树木调查与评估、树冠抗风形态特征研究、树干抗风荷载应力和木材性质分析及树根根系结构特征4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抗风树种选择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综合分析树木抗风性因子,为全面提升滨海地区园林树种抗风性,提出了常见园林树种抗风性评价和科学搭配树种抗风性群落的建议。

关键词:气候变化;园林树种;抗风性;滨海地区;树种选择

抗风性树种研究方向示意图



绿色基础设施城市主义和气候变化

(新西兰)马修·班博瑞  王昕欣

摘要:气候变化产生的环境影响:雨水污染加剧、城市洪水、海平面上升和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绿色基础设施(GI)越来越多地被推广为解决气候变化导致的环境恶化的“灵丹妙药”,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城市本质上为高密度且不透水的空间,仅有少量的绿地来吸收预计增加的降雨量。位于沿海地区的城市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同时,大量的硬质表面会使空气温度的上升加剧。研究认为:可以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来改变当前的城市形态以构建应对环境影响的生态韧性。为了实现这一概念,必须将城市视为区域景观的一部分。采用一种基于流域的方法来探索如何用绿色基础设施改善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并使用推测性案例研究来证明这种方法,表明重新设计的城市形态可以优先安排绿色基础设施,而不会影响建筑项目和房地产投资回报。虽然该研究位于新西兰,但基于流域的方法也适用于中国的城市。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韧性;绿色基础设施;城市主义;城市形态;流域;子流域;基于流域的城市设计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设计;可持续性

韦努阿佩区位



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源集雨型绿地径流控制效能研究——以迁安市滨湖东路片区为例

谢怀南  戈晓宇*

摘要: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降雨条件的改变会带来径流产流、汇流过程的变化,进而影响集雨型绿地的径流控制效能。通过气候倾向率法和MK检验,分析迁安地区过去及未来的降雨趋势,以迁安市滨湖东路片区为研究对象,利用MIKE URBAN软件,对外源集雨型绿地建成前后在不同重现期降雨条件下的区域雨水管网的溢流负荷情况进行模拟,并计算未来重现期降雨量,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源集雨型绿地的径流控制效能。结论:1)迁安地区自1989年来降雨量呈上升趋势,且在未来情景模拟下该趋势将持续;2)集雨型绿地建成后,有效缓解1年、2年、3年、5年一遇区域雨水管网溢流负荷现象;3)外源集雨型绿地应对未来降雨雨水径流的控制效能将减弱。最后提出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将气候变化的条件纳入其中,考虑低影响开发系统的气候适应性。

关键词:风景园林;气候变化;海绵城市;集雨型绿地;城市内涝

内外汇水区域、雨水管网及雨水径流


延伸阅读:

[1] 戈晓宇,李雄.基于海绵城市建设指引的迁安市集雨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策略初探[J].风景园林,2016(3):27-34.

[2] 康嘉奇,戈晓宇.半湿润地区外源径流型海绵绿地设计方法研究:以迁安市滨湖东路绿地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8):77-82.



蓝绿基础设施——深圳杨梅坑海岸带修复工程

陈赛

      杨梅坑位于深圳市东部大鹏新区,享有深圳最美溪谷的美誉,是婚纱摄影的圣地。设计立意为打造一个基于自然并结合工程措施的蓝绿基础设施样板工程。2018 年的超强台风“山竹”是深圳自 1983 年来最强的台风,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对深圳尚未完善的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的损毁。而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地帮助城市应对极端自然灾害:1)由于气候变化,全球范围极端自然灾害已愈发频繁和严重;2)气候变化的大环境让韧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显重要和紧迫。

杨梅坑海岸带建成后照片



竞赛

公园城市 未来花园——2021年“成都公园城市国际花园季”暨第四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周”综述

北京林业大学于 2020年12月启动第四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周”设计竞赛征集活动,经多轮评选,来自 231个国内外高校和单位的 377份作品激烈角逐,最终 8个专业组和 29个学生组的获奖方案脱颖而出。其中,8个专业组和 28个学生组的设计方案已于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全部搭建完成,36个竹构花园惊艳盛放。

获奖名单


延伸阅读:

[1] 惊艳绽放丨公园城市 未来花园丨2021年“成都公园城市国际花园季”暨第四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周”



研究

解析当代大都市区绿带规划、建设与治理——以上海环城绿带为例

陈蔚镇  赵亮*  张曼曼

摘要:1990年以后,大都市区绿带规划由限制城市蔓延的现代主义规划策略逐渐转变为能够促进地区发展的政治治理手段。首先梳理了国际绿带规划范式演进趋势和影响绿带规划的关键因素,其次回顾了上海环城绿带的规划思路、建设机制和治理路径,并以上海宝山区顾村公园绿带为对象进一步分析了上海环城绿带由城市空间的结构性要素向区域功能性要素转变的过程,最后对上海环城绿带的规划转型提出了几点建议。上海环城绿带曾肩负着控制城市蔓延的阶段性使命,现在主要承载培育周边土地价值、服务社区居民和提高整个城市吸引力的任务。未来,上海需:1)建设更多具有互通功能的楔形绿地;2)为新规划的绿带制定更为详细的控制性规划;3)将绿带与周边土地整合起来用于培育土地价值和孵化创新产业发展。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带;绿道;人口;建设机制;土地经济;空间生产

各大都市区历年人口增长趋势及相应绿带规划政策



基于多源数据的多维度居住环境主观绿化评价水平与心理健康研究——以上海市里弄为例

肖扬  张宇航  卢珊  匡晓明*

摘要:既有研究对城市绿地的心理健康效益持有不同观点,原因之一为各研究对绿地的评价方法存在差异。目前评价绿化水平的维度较为单一,且缺乏对城市特殊居住环境和社会空间类型的关注。基于2016年上海市新旧里弄综合调研数据,分析里弄建成环境绿化空间对自评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采用卫星遥感与街景识别等技术,从绿地可达性、绿地面积、社区植被覆盖水平、社区绿视率水平、社区绿化满意度等多个维度和不同尺度,对居住环境主观绿化评价水平进行量化。研究发现:居住区植被覆盖率特征及公园规模与自评健康显著相关,公园规模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未发现绿视率以及居住地到公园距离对健康有显著影响,同时发现主观绿化评价水平对居民健康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绿化水平;NDVI;绿视率;自评健康;心理健康

不同年龄分组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分布状况


延伸阅读:

[1] 何格,肖扬,吴蓉,等.社会公平视角下广州市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1):90-96.



近20年社区花园演进历程及热点趋势研究

陈蓉蓉  金荷仙*  颜越

摘要:社区花园能够助力绿色生态、健康舒适、经济可持续的生活环境建设。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和文献分析方法,对社区花园进行概念辨析,梳理其国内外演进历程,分析研究热点与趋势。结果表明社区花园的发展历程主要贴合于各国社情与居民需求,中国发展整体滞后于国外,呈现从景观形式和空间结构的研究向生态和健康效益研究转变的趋势。社区花园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社区营建、公众参与和生态可持续等方面,其中社区花园与人体健康效益研究、生态治理景观规划、社区花园智能化营建管理将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热点。

关键词:社区花园;演进历程;社区营建;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CiteSpace

社区花园年度发文量变化趋势


延伸阅读:

[1] 蔡君.社区花园作为城市持续发展和环境教育的途径以纽约市为例[J].风景园林,2016(5):114-120.

[2] 刘悦来,许俊丽,尹科娈.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以社区花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6):13-17.

[3] 李倞.西雅图社区花园的用地获取、功能分区和元素组成[J].风景园林,2019,26(11):113-119.

[4] 王志芳,蔡扬,张辰,等.基于景观偏好分析的社区农园公众接受度研究:以北京为例[J].风景园林,2017(6):86-94.

[5] 刘娟娟.我国社区农园发展机遇与挑战[J].风景园林,2013(3):147-148.

[6] 侯晓蕾,郭巍.社区微更新:北京老城公共空间的设计介入途径探讨[J].风景园林,2018,25(4)41-47.

[7] 侯晓蕾.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J].风景园林,2019,26(6):8-12.

[8] 张天洁,岳阳.协作与包容:新加坡锦簇社区计划解析[J].风景园林,2019,26(6):29-34.

[9] 胡一可,丁梦月.城市社区绿地空间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1,28(4):21-26.






  本期引文格式

2021/11

[1] 郑曦.景观考古与大遗址保护[J].风景园林,2021,28(11):6-7.

[2] 钟翀.遗产廊道的深刻鉴别与再发现:日本线性历史景观研究中的历史地理学先发探查与解析[J].风景园林,2021,28(11):10-14.

[3] 斯特芬·奈豪斯,保罗·西森,爱丽兹·斯托默 – 斯密斯,张清然,蔡佳秀.遗产景观的韧性设计:历史庄园景观保护与发展的景观导向区域设计方法[J].风景园林,2021,28(11):15-32.

[4] 赵忆,周娉倩,许超然,刘庭风.基于景观考古学的皇家祭天遗址探析:以北魏坝顶圜丘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11):33-38.

[5] 骆磊.汉代西域屯田景观空间考古研究:以米兰遗址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11):39-43.

[6] 张宇程,何捷.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通天河流域岩画景观分布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11):44-50.

[7] NFO事务所.恐龙遗迹公园[J].风景园林,2021,28(11):51-54.

[8] 王龙欢,贾炳浩,戈晓宇.1980—2015年气候变化对我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影响[J].风景园林,2021,28(11):55-60.

[9] 董丽,邢小艺.气候变化对城市植被的影响研究综述[J].风景园林,2021,28(11):61-67.

[10] 张德顺,刘鸣,姚驰远,陈陆琪瑶.气候变化背景下滨海地区园林树种抗风性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1,28(11):68-73.

[11] 马修·班博瑞,王昕欣.绿色基础设施城市主义和气候变化[J].风景园林,2021,28(11):74-88.

[12] 谢怀南,戈晓宇.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源集雨型绿地径流控制效能研究:以迁安市滨湖东路片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11):89-95.

[13] 陈赛.蓝绿基础设施:深圳杨梅坑海岸带修复工程[J].风景园林,2021,28(11):96-99.

[14] 公园城市 未来花园——2021 年“成都公园城市国际花园季”暨第四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周”综述[J].风景园林,2021,28(11):100-102.

[15] 陈蔚镇,赵亮,张曼曼.解析当代大都市区绿带规划、建设与治理:以上海环城绿带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11):103-107.

[16] 肖扬,张宇航,卢珊,匡晓明.基于多源数据的多维度居住环境主观绿化评价水平与心理健康研究:以上海市里弄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11):108-113.

[17] 陈蓉蓉,金荷仙,颜越.近20年社区花园演进历程及热点趋势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11):114-119.


  延伸阅读

[1] 刘长松.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功能定位及应对策略[J].风景园林,2020,27(12):75-79.

[2] 戈晓宇,李雄.基于海绵城市建设指引的迁安市集雨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策略初探[J].风景园林,2016(3):27-34.

[3] 康嘉奇,戈晓宇.半湿润地区外源径流型海绵绿地设计方法研究:以迁安市滨湖东路绿地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8):77-82.

[4] 何格,肖扬,吴蓉,等.社会公平视角下广州市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1):90-96.

[5] 蔡君.社区花园作为城市持续发展和环境教育的途径以纽约市为例[J].风景园林,2016(5):114-120.

[6] 刘悦来,许俊丽,尹科娈.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以社区花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6):13-17.

[7] 李倞.西雅图社区花园的用地获取、功能分区和元素组成[J].风景园林,2019,26(11):113-119.

[8] 王志芳,蔡扬,张辰,等.基于景观偏好分析的社区农园公众接受度研究:以北京为例[J].风景园林,2017(6):86-94.

[9] 刘娟娟.我国社区农园发展机遇与挑战[J].风景园林,2013(3):147-148.

[10] 侯晓蕾,郭巍.社区微更新:北京老城公共空间的设计介入途径探讨[J].风景园林,2018,25(4)41-47.

[11] 侯晓蕾.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J].风景园林,2019,26(6):8-12.

[12] 张天洁,岳阳.协作与包容:新加坡锦簇社区计划解析[J].风景园林,2019,26(6):29-34.

[13] 胡一可,丁梦月.城市社区绿地空间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1,28(4):21-26.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1年11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LAVISIO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